读书不觉春已深
曲径寻道花木浓
曹文轩说:短篇作品培养的是一种精巧和单纯的思维方式,而长篇作品培养的是一种宏阔、复杂的思维方式。整本书阅读的意义就是扩大阅读空间、养成阅读习惯、发展语言、锻炼思维、丰富体验、强健精神、提升境界。
阅读是贯穿语文教学始终的元素。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文化经典的阅读更是教学的重中之重。经典名著是经过历史的洗礼而沉淀下来的精髓,是一个时代的文化标志,其经过大浪淘沙的打磨留存至今,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对于经典名著的整本书阅读高中语文组致力于深入挖掘文化经典作品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宝贵的民族精神、优良的美育功能等等,力求以整本书阅读为抓手,在高中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三观”形成和定型的关键阶段发挥积极的作用,并借此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多元探索
1.
迷津问渡,阅读为源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教育理念的更新,如何引导和促使学生在高中阶段有计划、分步骤、高质量地阅读这些名著,如何上好这些课,对所有承担新教改语文教学的高中教师而言,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老师们要引领学生深入挖掘文学经典作品中的内涵就要自己对于经典名著有丰富的理解和深入的探究,为此老师们寻经问道,阅读了一些工具性的书籍,如《如何阅读一本小说》《小说教学教什么》,从中获取阅读经典名著的一些方法论,这样有助于在教学中提供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为学生的阅读搭建必要的脚手架;此外老师们还阅读了吴欣歆教授主编的《书册阅读教学现场》、孙绍振的《名作细读》《经典小说解读》等书籍,探究名家对作品的深入挖掘,探寻阅读整本书的思维路径,借鉴阅读整本书的一些教学手段,整合优秀的教学资源,老师们迷津问渡,阅读为源,提升了自己的阅读素养,同时也同专家座谈了自身的收获和思考,让自己在教学上做好了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储备。
2.
课例研讨,博取所长
理论的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实践,老师们在整本书阅读方面积极地进行了课例探讨,杨健老师在讲《呐喊》短篇小说集时以探究鲁迅的叙事艺术为切入点,通过对《社戏》(完整版)、《孔乙己》、《药》、《故乡》等经典篇目的群文阅读,引领学生探究出叙事中的《孔乙己》中的多重视角、《故乡》中虚实衬托、《药》双线结构、《社戏》中的先抑后扬,不仅让学生领略了小说的叙事魅力,还助力学生的记叙文写作,同时还深刻体会了鲁迅的大师魅力,站在艺术和技术的交叉点上表达出作者深刻的家国情怀。杨旭东老师在讲《边城》的时候以“养马兵”这个人物切入,围绕着“白塔”的象征意义,探究小说的环形结构和悲剧意蕴。李卓老师的《大观园的美丽与毁灭》引导学生探究“何为大观”,通过《红楼梦》第17回的解读,让学生理解“大观”不仅是万物美景的汇聚,还是女儿们释放天性、追求个性的天地,恰恰是“大观”的美丽,让它后来的毁灭更具悲剧性,老师们群策群力,勇于尝试,并通过“设计课例——上课——听评课——反思”的研讨流程,博取所长,提升教学效率,取得显著效果。
3.
承担课题,起悟自行
为了促进整本书阅读的教研成果,年9月高中语文教研组承担了“十三五课题研究”——“名著自主阅读能力培养途径探究”,老师们深入思考,结合实践,探究出适合本校学生阅读整本书的阅读策略,提升了老师们的教育教研水平,也为学生们阅读开辟了广阔的视野,多项阅读策略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促进了学生的精神成长,老师们在此过程中也精思、深思、多思,丰富了自身的教学经验,教学实践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一课题也获得了北京市“十三五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
多样成长
1.
专家引领,拨云见天
海淀区名师工作室的*玉慧老师多次莅临学校和老师们畅所欲言,共同研讨,反复强调“教师的阅读深度决定教学的高度”,引领老师们静心沉入文本,探究整本书阅读的路径,共同参与设计教学活动,马楠和杨旭东老师参与了海淀区名著教材的编撰,从中受益匪浅。老师们在专家的引领下更深入、更自信,*老师对整本书阅读的观念和策略的有效指导,坚定了老师们带领学生坚持整本书阅读的信念。专家的引领可谓是拨云见天,助力了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的成长成熟。
2.
汇聚深思,形成校本
这学期高中语文组老师们梳理了《红楼梦》的资料,汇聚成“红楼资料库”,再通过数次研讨、碰撞、交流,修改、完善编纂了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校本课程,这套校本课程包括通读本和精读本,在编撰的过程中老师们寻求学生阅读中的真问题、真困难,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也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在解读人物的阅读策略上提出核心问题,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来进行整本书阅读,避免整本书阅读成为单篇教学。
在阅读中我就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曲自《枉凝眉》
关于林黛玉的眼泪,林黛玉在《红楼梦》中哭了多少回?每回都是对谁而哭?为什么而哭?
要求:1、概括每一回情节2、分析人物关系3、表现人物什么性情
(2)一屋一世界——住所与人
大观园中的男女都有自己的住处,每个住处各有特色,与人物性格、命运相似、相关,选择三个人的住处为例,1、分析住所环境的特点2、与人物的密切关系,性格、命运。
这几个问题或是将情节串联起来,或是巧妙地透过住所来研读人物,同时也借助思维导图理清人物关系,这样的问题设置有效的避免了学生的碎片化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思维的整体化形成。《红楼》校本教材的编撰成功也代表了老师们多年教学的精华和教学实践上的成熟。
多彩收获
点滴实践行缱绻阅读心
玉中读书“荟萃”
1.
学生拍摄微电影、用书法、绘画展现自己对名著的理解:
2.
师生的文章在各级期刊发表
3.
开展读书报告会,展现对名著的理解以及学生的风采:
“与经典同行,品百味人生”——《边城》读书报告会——级高二
“在别人的世界里寻找自己”——级高二
“我解其中味”——级高一年级《红楼梦》读书报告会
“读经典名著,悟戏剧人生”——级高二年级戏剧展演
“名著启迪智慧,诗歌点亮人生”——级高一
学生作品展示:用歌曲解读《边城》
《守望》
演唱:王雅萱、段凌天
一条溪,淌了千年,
却冲不淡那一份幽柔的情。
一首歌,唱了千年,
却道不尽那一段凄婉的爱。
一个是英俊勇敢,
一个是美丽温柔,
却同是一种相思,
一处哀愁,而愁的对面,
却是一份割舍不断的手足深情。
碧溪水清纯而柔韧,
茶峒山淳厚而坚定。
依山傍水的缘啊,
却是生生世世的宿命一场。
唱一夜传情曲,
摘一把虎耳草,
你,却在梦里流了泪。
坍塌的白塔,
挡不住坠落的流星。
一生的亲情啊,
也随着这一场浊雨落入碧溪远去。
学生游大观园时下了这样的诗篇:
大观园诗题
初春方至踏青时,天清云朗鸟飞迟。
还记曹公笔下书,梦中红楼女儿情。
初入园中不知处,只觉芳菲舞落英。
海棠簇簇迎人面,丁香团团引蝶念。
偏入小门身何处?翠竹夹道留风恋。
潇湘妃子*犹在,不妨解语话片时。
柳絮纷飞催人返,而若何妨子夜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